工控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人物專訪

>

對話和利時邵柏慶:跨越“大工業自動化”的升級

對話和利時邵柏慶:跨越“大工業自動化”的升級

——— ——gongkong®老潘訪和利時集團董事長邵柏慶
2019/8/19 22:43:28

“和利時”三字,源于天時、地利、人和之簡稱,之所以倒序,是因天地既定,人應為先。此為和利時的“人設”。

從1993年成立至今,和利時的創業、上市、集團化發展,離不開許多人共有的天時和地利,更離不開和利時獨有的人和,而人和之“硬核”自然是其掌舵者,如今的掌舵者是邵柏慶。

掌舵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自動化的標桿企業,既要高度,也要跨度。在產業融合、升級大勢下的當今,正需要類似高度和跨度的榜樣。為此,gongkong ?總裁潘英章先生專門拜訪了和利時集團董事長邵柏慶先生,通過與邵柏慶的深入交流,我們希望探明一家業界領先的企業是如何煉成的,更希望對處于逆境或困境的中國企業發展帶來些許啟示與借鑒。


微信圖片_20190807091105.jpg 和利時集團董事長邵柏慶先生(左)與gongkong ?總裁潘英章先生


天時:順勢、取勢


潘英章:我們都知道,和利時的初始團隊來自于研究所的一個科研課題組,當時是一個面向市場、自主經營的事業部。這種轉變代表了當時產業市場化的一個分支,和利時是這一分支的優勝者,這種出身也決定了和利時獨特的基因。能發展成為國內自動化標桿企業,和利時的這份獨特基因是什么?


邵柏慶:

首先,和利時是從研究院所轉變過來的,創業團隊來源于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創業階段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們掌握的工業領域自動控制核心技術以及一支高水平的技術團隊。

一方面,集團現任高管中,大多數具有研發背景,他們很好地延續了團隊的領導風格,延續了和利時重視技術研究、追求卓越、不斷創新的企業文化。另一方面,企業一線人員也以技術人員為主,創新的理念成為全體員工的共識,保證了創新文化的整體性與一致性。同時,由于公司所在業務領域的競爭對手主要來自國際巨頭,競爭力主要支撐是核心技術和產品實力,所以從成立之初,公司便開辟了一條核心技術和產品自主研發、替代進口的路線,這也鑄就了和利時堅持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基因和企業文化。因此,無論行業和市場如何變化,我們都能以最快的速度適應。


潘英章:回顧26年的發展歷程,和利時趕上了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最佳時期,有人說在那樣的好環境里,只要企業有一技之長,都能取得良好發展??墒?,當許多產業規?;瘮U張趨緩甚至停滯時,企業發展不但要比競爭者更優秀,還要更理解客戶需求。而您恰恰趕上了后者,和利時過去含著的技術“金鑰匙”可能不夠用了,和利時如何應對?


邵柏慶:

的確,中國的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成就了和利時的過程控制和信號控制兩大業務,前者服務于我國過去快速發展的重工業建設,后者服務于依然處于快速發展中的軌道交通建設,和利時依托自己的技術優勢做到了在各自領域的領頭羊位置。目前,我國的工業化和基建已經具備很好的規模,許多行業的規模擴張階段進入尾聲,結構優化、存量升級成為當下趨勢。

對我們的自動化而言,過去幾年有了非常重要的變化,客戶從對單一控制系統的投入,轉向更多地關注生產、運營和管理的效益,因此帶給工業自動化技術上的變化是,我們不僅需要把DCS、PLC等產品做得更好,還需要考慮將IT和OT技術融合。

市場在變,客戶的需求也在改變,自動化企業必須緊隨其變,才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緊隨這一變化,和利時的能力也必須隨之提升。和利時的定位也在發生著變化——從傳統的自動化系統提供商逐步升級為智能生產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從自動化行業的領軍企業升級成智能制造的探索者和實踐者。

所以,2019年我們提出了“智能控制、智慧管理、自主可控、安全可信”戰略方針,致力于以“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為業務特點,實現技術和供應鏈的自主可控,產品和服務的安全可信,圍繞“智能控制、智慧管理”的業務核心,積極打造控制的智能化和生產管理的智慧化。

我們希望通過內部和外部資源整合,利用集團下不同專業公司現有的軟硬件產品,以及多年積累的行業經驗,以此培育更多的解決方案幫助企業解決經營管理上的問題,并實現數字化升級。


潘英章:我非常認同和利時的這一轉變,我也看到了許多企業在試圖做這樣的轉變,但俗話說知易行難,因為這意味著跨越或突破,要么跨入別人領域,要么自我革新。和利時如何整合既有的技術基因和市場優勢,來實現這一轉變?


邵柏慶:

事易時移,要生存,就不能墨守成規。我們的戰略布局是隨著市場和用戶需求的變化而轉變,之前和利時致力于自動化領域的深耕,以硬件產品研發為主,而目前則將重點放在自動化與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上。

2018年,和利時提出了“3+1+N”戰略,“3”就是和利時的三大核心業務(工業自動化、軌道交通自動化、醫療大健康)。“+1”是將融合了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信息安全的智能制造技術,賦能和利時三大核心業務,提升公司方案水平和實施能力,推動集團現有業務數字化、智能化升級?!?N”是通過開發面向工業企業用戶、APP開發者、系統集成商和平臺運營商四位一體的工業互聯網集成開發平臺,賦能大型企業數字化轉型和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工業互聯網生態環境的形成,提升整個行業的智能制造水平。

除了這個“3+1+N”戰略,我們還在打造“大工業自動化”的概念,面向工業企業,和利時將整合集團旗下各專業公司的技術力量,為用戶提供一體化、智能化的整體解決方案,幫助他們解決從前期規劃設計到后期運營的全周期問題。除此之外,我們也會尋找優質的戰略合作伙伴,通過強強聯合的方式,尋找最貼近用戶需求的產品和集成方案,為用戶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務。


地利:延伸、縱深


潘英章:說到自動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其實和利時的三大主營業務覆蓋了自動化和信息化應用,這又是和利時的獨到之處。但當和利時提出“大工業自動化”時,反而頗具挑戰性,因為和利時長于過程自動化和項目型市場,而疏于離散自動化的產品市場,和利時想要打造“大工業自動化”,需要如何部署?


邵柏慶:

首先,我們深知,面向產品市場的時候,樹立品牌形象非常重要。對于和利時來說,我們會找準目標市場,把市場需求與企業優勢相結合,進而做好品牌定位。一方面,我們會通過有效對接,讓更多的中小企業了解和利時;另一方面,我們也會與行業和地方開展合作,例如,基于寧波完善的制造業產業基礎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去年和利時將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全球總部放到了寧波。借助這些手段,我們可以更快的了解中小企業轉型的難點,以及未來雙方可以在哪些方面進行合作。

其次,針對離散自動化行業,我們有兩個專門的公司關注,目前重點推進的是中醫藥配藥、海底撈配鍋機等項目。以海底撈為例,為滿足海底撈千人千味道的需求,和利時與海底撈開展了深度合作,共同研發了滿足私人訂制個性化鍋底要求的自動配鍋機,實現全流程的自動化操作,真正用自動化改進人們的工作、生活和環境。無論是中藥配藥還是海底撈,這些都是以前在行業中不存在的方案,我們希望依托于和利時豐富的技術積累和創新能力,與客戶一起進行合作,基于現有的工藝,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案,最終解決行業痛點。

除此之外,“大工業自動化”也對業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能真正減少客戶支出成本,提升效率。因此,為完善“大工業自動化”,和利時積極籌備與之相對應的技術研究,整合資源成立專業的信息安全研究院、智能制造中心等,近期更是并購了一家設計研究院,這一系列舉措都是為了幫助傳統業務在面向用戶需求時,可以提供更為完整的解決方案。


潘英章:有意思,和利時這是在依托自己的項目品牌來做產品市場,更有意思的是,和利時另辟蹊徑,把離散智能化應用延伸到了2C(個人消費)領域,都是智慧之舉。在和利時的3+1+N戰略中提到了工業互聯網,面對這樣的國家戰略,許多包括和利時在內的業界頭部企業都已投入其中,和利時的平臺進展如何?


邵柏慶:

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個浩大的工程,因此和利時成立了專門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項目,整合IT、大數據、多方面行業人才,共同推動產品發展。在和利時工業互聯網平臺成功孵化后,集團率先在企業內部各個團隊中使用,先以自己的技術和方案為基礎推進自身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實現“3+1”。然后為更多的大中型集團、行業領導者和中小企業構建服務平臺,幫助他們實現數字化轉型,真正實現“+N”。

融合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信息安全等智能制造技術,和利時賦能于用戶,促使用戶原有生產過程或制造模式的改進、思維模式的轉變、組織模式的變革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例如,和利時的“中藥調劑云平臺”實現了處方管理、調劑管理、質量管理、物流管理等模塊的智能化,提高了中藥的配藥、取藥效率,解決了中藥的標準化和劑量準確度問題。


人和:管理、人本


潘英章:技術需要理性,而管理關乎人性。面對一家技術型公司,一家上市公司,一家集團化公司,如何確保和利時的協同、高效運轉,既滿足資本市場,又領先于行業市場?


邵柏慶:

首先是公共服務方面的體現,作為一家集團化的公司,我們希望各個公司都能夠在集團高的品牌起點上進行發展,所有公司都可以共享集團的資源,以低成本享受集團服務,這樣他們就可以更加專注于本身的業務工作。例如,和利時將在慈溪打造智能制造生產服務基地,這是由集團統一規劃的智能制造樣板工廠,未來將向全世界開放展示。

其次是基礎技術的研究以及國內外的合作,集團成立了相關的研究院,邀請國內外大的研究院所、高校進行戰略合作,實現與和利時業務相關的基礎研究以及其他超前技術的研究,集團內各公司可以共享技術研究成果。

最重要的是和利時一直以來都在貫徹“以人為根本”的管理理念,視企業業務增長與人才工程建設并重。此外,公司不斷的發展壯大,不斷在細分領域設立專業公司,也為員工個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更廣闊的舞臺,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給專業的團隊搭建獨立核算的創業平臺,使員工的能力得以最大化的施展,這也是我們管理企業的一種有效方法。


潘英章:過去,和利時取得了目標市場和產業界的領先地位,同時也成為了一家公眾公司。未來,您希望將和利時打造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企業?


邵柏慶:

首先是要有良好的社會形象,對內要對員工好,對外要有社會責任,我希望和利時在方方面面的社會形象都能夠以合理、合法、合乎道德的方法穩步發展。

其次,要根據政策導向豐富產業結構及業務范圍。近年來,國家對關鍵領域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要求越來越高,和利時已提前布局,并通過信息安全研究院逐步實現產品和技術的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為用戶提供工業信息安全的整體解決方案。針對國家大力發展的節能、環保、大健康產業,我們成立了智慧能源公司,發揮和利時多年的研發實力和產業理解,從自動化角度出發,對行業進行深入探索,致力于讓和利時成為引領產業發展的標桿企業。

最后,我希望和利時更具國際化的競爭優勢。在和利時成立之初,國內自動化行業以進口產品為主,隨著我們多年在技術自主化研發上的不斷探索,已逐漸改變了大型火電、核電、高鐵、化工與石化等領域被國際大公司壟斷的競爭格局。另外,我們的友商都是一些百年以上的國際企業,這決定了和利時想要生存,就必須追求世界品質,與國際一流企業對標,為用戶提供高標準、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在和利時海外業務規模、新技術融合進一步大幅度提升的未來,我希望和利時的海外營收可以達到整體營收的50%,真正學會“兩條腿走路”,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國企業。


視點


技術型的和利時,技術型的邵柏慶,同行20多年,邵柏慶與和利時已融為一體。采訪邵柏慶,沒有空洞的口號,沒有虛幻的概念,邵柏慶一方面在用實際行動踐行他的“勞?!崩砟睿谧约旱念I地把自動化做到持續領先,同時又極具智慧地布局著別人的領地和全新的領域,以應對充滿挑戰的未來。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是對和利時發展歷程的真實寫照。更為重要的是,和利時的發展,給占得同樣天時的同行提供了參照,如何把脈大勢,如何利用各自不同的地利和人和,御風而行、升級發展。


審核編輯(
吳新慧
)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典型項目】創新賦能·安全提升:和利時數字孿生系統助力延長石油富縣電廠打造一流智慧電廠

典型項目 高效提質——和利時智能優化控制系統助力弘潤科技智能化、數字化轉型

【典型項目】弗迪電池:和利時APC先進控制系統成功交付,推動NMP裝置項目智能制造轉型實現效能質變

【典型項目】用科技力量推動產業升級:中化泉州石化26萬噸/年丙烯腈聯合裝置OTS數字孿生項目

智慧融合·儀領未來——和利時智能儀表產品方案交流會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