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應用設計

>

CAD、PLM,國產工業軟件為何被卡脖子

CAD、PLM,國產工業軟件為何被卡脖子

2024/11/4 13:31:00

卡脖子,不掙錢——工業軟件成為開發禁區

國內一直流傳著芯片“卡脖子”的說法,但CAD、PDM、PLM等工業軟件“卡脖子”的狀況也由來已久了,二三十年來,這一直是行業內人人皆知的現實。

工業軟件是中國工業體系中最大的短板之一,尤其是核心工業軟件,更是大家避之不及的開發禁區。

原因很簡單,不掙錢。

工業軟件成本高、盈利慢,先不說花個幾億幾十億也不一定打得過國外軟件,就算客戶買了國產軟件也是沖著低價來的,收益低得令人發指。

西門子、達索等外國廠商的“魚塘”策略

工業軟件是制造業的核心,涉及研發、生產、管理等多個環節,對制造、電力、石化、國防等行業至關重要。沒有工業軟件,生產流程將停滯,制造業將崩潰,影響就業。

然而,我國企業多依賴國外軟件,如研發設計類軟件市場被歐特克、達索等巨頭壟斷。

這種壟斷分兩個層面:大企業花重金引進各種國外系統,小企業偷偷用國外的本地軟件。對于小廠商,國外廠商也睜只眼閉只眼——等你們做大了,再來割韭菜,那時候使用習慣都養成了,想換軟件,底下的工程師不可能同意。

借外力“自研”,大部分國產廠商的現狀

目前,我國工業軟件的發展面臨三大挑戰:一是工業軟件需要深厚工業知識的積累,國外巨頭產品歷經數十年打磨,難以短期內超越;二是工業軟件的發展依賴于工業制造的需求,我國工業基礎薄弱,缺乏工業巨頭的牽引;三是國外軟件通過盜版迅速占領市場,國內對工業軟件的重視和政策扶持不足。西門子等公司在軟件上的巨額投入,是我國企業難以比擬的。

面對這些挑戰,我國工業軟件的發展路徑有三種:從零開始自主研發;購買國外半成品軟件進行研發;引進國際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發展。

市面上號稱自主研發的國產CAD、BOM管理、PDM、PLM軟件,大部分是第二種或第三種,大家的想法出奇一致:先把產品賣出去,再考慮增加自研比重的問題。

先借雞生蛋,再邊賣邊研究,這就是工業軟件領域追求“中國速度”之下的“自研策略”。

云PLM,另辟蹊徑的發展策略

目前工業軟件的“自研”焦點,從CAD等領域轉到了PLM領域。

PLM是覆蓋產品研發、數據管理的全流程平臺,對企業的研發提效很關鍵。

目前國內外廠商都在做云PLM,但是路徑不太一樣。

傳統廠商,無論是國外的過江龍,還是國內的地頭蛇,其實都是把數據庫和入口搬到云端,從而實現了遠程數據的統一,企業里任何對數據的操作都可以隨時同步,這就是大家所說的“云協同”。

另一種路徑是做云原生的平臺,代碼和功能都得重新開發,目前PLM領域的領頭羊是2015年起步的智橙PLM。

智橙PLM平臺的研發初衷,是滿足其母公司杰瑞集團的跨國研發戰略,當時,為了研發一臺土壤修復機,杰瑞集團率先提出了云研發協作平臺的架構,并逐步發展、完善功能,形成了智橙PLM——國內首家云原生PLM平臺、CAX一體化研發平臺。

因為所有的架構、功能都在云端,所以智橙PLM具有傳統PLM不具備的在線預覽、在線評審、基于零部件的會議等功能,界面邏輯更符合現代人的認知,不需要傳統PLM/PDM動輒數月數年的部署和培訓,交付方案也是按需采購按年選購,更符合中小企業的需求。

對于云原生PLM來說,因為國內外企業都得重新研發,所以即使是營收千億的大廠商,在這個領域也沒有先發優勢,反而因為現有業務線對新業務的排斥,產品研發顯得笨拙而緩慢。

從旁觀視角,智橙PLM過去、現在、未來的路都不好走。

過去不好走,是因為沒企業走過自主研發+云原生這條路。

現在不好走,是因為整個行業都在打“云PLM”的概念,但是淡化傳統PDM/PLM上云和云原生PLM的區別。

未來不好走,是國外的大廠商,已經逐漸反應過來,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嘗試著研發云原生PLM/PDM。

未來會如何,誰也不知道,但是國產工業軟件“卡脖子”的現狀,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總會有新廠商、新產品跳出來,和國外的壟斷大廠掰一掰手腕。

審核編輯(
王靜
)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CAXA、智橙PLM、鼎捷值得部署嗎

制造業防泄密的兩條路線和6款推薦軟件

制造業先PLM/PDM后ERP的解決思路

中小企業有必要使用PLM軟件管理BOM嗎

和一碼多物、BOM表混亂對抗的血淚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