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人物專訪

>

以“十軸”撬動行業未來,高川自動化何以打造運控“大腦”?

以“十軸”撬動行業未來,高川自動化何以打造運控“大腦”?

2025/3/28 17:48:26

圖片1.png


隨著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加速推進,智能裝備行業正經歷從單一功能設備向精密化、復合化系統的深度演進。在此背景下,設備加工精度與工藝要求持續攀升,傳統單卡控制方案已難以應對多軸數控制需求,而多卡組合方案又面臨成本高企、接線復雜及資源分散等現實問題。作為國內高性能運動控制方案提供商,高川自動化推出的GCS系列十軸運動控制卡通過創新技術架構有效攻破上述行業痛點。該產品自2024年年末問世以來,已在半導體、點膠、激光等對軌跡精度要求嚴苛的領域展現獨特價值。

圖片2.png 

近日,中國工控網有幸與高川自動化總經理薛永進行深度交流,為行業揭示該公司高性能GCS系列十軸運動控制卡背后的創新突破與行業價值,以及該產品如何助力國產運動控制器在復雜軌跡控制領域實現重要跨越。


圖片3.png 

據薛永介紹,GCS系列十軸運動控制卡專為半導體、點膠、激光等對軌跡精度要求嚴苛的行業設計,采用資源集中化設計理念,創新集成五軸插補、雙坐標系插補及四坐標系運動功能,可同時控制10個脈沖(模擬量)伺服驅動器并擴展2個步進驅動器。這種高度集成化設計不僅顯著縮小電氣布局空間,降低接線故障率,更使整體方案成本較傳統方案顯著下降。

圖片4.png 

目前,該系列產品已在多個行業樹立典型應用案例,例如——

在雙工位五軸點膠機上,該產品實現雙工位五軸同步以及五軸位置比較輸出等功能,并可增加兩個虛擬軸,實現飛拍精準位置補償,全方位滿足靈活適配需求。

在汽車行業,該產品可應用于安全氣囊生產過程中的雙頭異步激光切割機上,以雙坐標系飛行加工、雙通道PSO激光、坐標系運動補償等助力柔性生產。

在光伏行業,該產品賦能鈣鈦礦激光劃線設備,創新性的實現了四坐標系插補、六路高速位置比較輸出、激光動態調高等功能,并以混合齒輪跟隨功能和二維補償疊加動態調整等功能讓生產過程更為精準可控。

圖片5.png 

薛永總結道,作為國內首款脈沖與模擬量融合型控制卡,GCS系列十軸運動控制卡技術參數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功填補了國內高端運動控制器細分領域的空白。

 

然而,這一技術突破并非一蹴而就。薛永透露,該產品的研發依托于長期的運動控制軌跡插補技術積累,并在2023至2024年間針對光伏設備、新能源設備迭代及汽車電子等新領域需求持續創新,以前瞻性布局緊跟前沿技術發展步伐。在新能源汽車等新興應用場景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高川自動化通過敏銳的技術趨勢洞察提前卡位,快速響應加工工藝的新要求,展現出強大的迭代學習能力。

圖片6.png 

目前,高川自動化憑借高達60%的研發投入占比,在上述新興領域憑借自身的迭代學習能力保持行業領先地位。近兩年,高川自動化在雙五軸、動態調焦、雙PSO等功能開發上實現技術突破,并始終圍繞客戶的實際應用痛點深入挖掘。

圖片7.png 

作為智能裝備的運控核心 "大腦",高川自動化的運動控制器不僅要應對自動化設備的功能升級,更需緊跟C端需求變化。面對全新的行業場景,高川自動化以運動控制器為核心,通過高研發投入構建技術壁壘,持續保持領先地位。例如在半導體行業,GCS十軸運動控制卡的優勢尤為突出。薛永談到,半導體行業的設備工藝差異顯著,既有曝光焊線等對點到點速度要求極高的場景,也有近源切割等需要精密軌跡控制的應用。GCS十軸運動控制卡憑借高速高精度點位控制與復雜軌跡控制的雙重能力,成為半導體設備技術融合的關鍵一環。薛永強調,國內在半導體設備技術上已達到較高水平,運動控制器并非行業短板,未來高川自動化將在客戶與國家支持下持續探索迭代。

圖片8.png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高川自動化以獨特的優勢穩立潮頭。相較于外資企業在PLC及傳統機床領域的側重,高川自動化聚焦新型智能裝備與電子裝備場景,尤其是在新能源、光伏等大型產線的加工單元中,運動控制器在成本、功能實現及界面靈活性上較PLC更具優勢。

圖片9.png 

從技術創新到行業應用,從研發突破到市場競爭,高川自動化的GCS系列十軸運動控制卡不僅解決了智能裝備行業的痛點問題,更以其技術前瞻性和快速迭代能力,為國產運動控制器樹立了標桿。隨著行業需求的不斷升級,這家以運動控制領域 "大腦" 為核心的企業,正以持續的創新力書寫著智能裝備領域的新篇章。


審核編輯(
唐楠
)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1000+前沿展商亮相慕尼黑上海電子生產設備展!直擊電子智造產業變革與技術躍遷

突破14nm工藝壁壘:天準科技發布TB2000晶圓缺陷檢測裝備

2025 ITES | 帕西尼多維觸覺黑科技,驅動工業智能化新變革

展會現場 | 中國氫能展現場直擊

AI浪潮!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大揭秘 看他們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