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業界動態

>

回望2024丨國產替代紅利顯現,自動化共性壓力如何擊破?

回望2024丨國產替代紅利顯現,自動化共性壓力如何擊破?

2025/1/14 15:54:15

讀者朋友們好,我們每年的必備欄目——年終總結又如期和大家見面了。不知站在新的一年回憶已經丟掉的舊日歷,是感受到了“辭舊新生”還是“陣痛延續”?


在今年的年度總結之前,我們思考如何讓每年必備的選題新鮮一點。社會宏觀議題太龐大,行業各類趨勢太繁雜,平直或陡峭的數字連線之后,我們決定思考并關注其中的個體沉浮。


結構化問題之下,每個主體都不是獨立的,個人與公司共存亡,企業與行業強相關,供應鏈上下游唇亡齒寒。他們均面臨著共性的壓力——需求疲軟,投資收縮并放緩,但也在寒冬化冰之際沐浴在同樣的春風里——國產化替代和設備換新所激發的機遇將延續至少五年。


悲傷者有之,而樂觀者亦存在。本次,工控網采訪了一批平均從業經歷達十年的工程師,聊了聊他們的2024年是如何度過的,以及支撐他們在自動化行業堅持下去的動力來源。我們將談話內容分解為市場、趨勢、挑戰、技術和期望幾個層面為讀者們呈現,如您在其中尋到共鳴,抑或有不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市場:共性壓力之下,得技術和手段者得解脫

談市場,就離不開數字這種硬指標。根據gongkong?市場研究的預測,2024年自動化市場整體預計同比下滑4%~5%。今年PMI最高值為3月的50.8,相較去年的52.6有所下降,最低值為2月和8月的49.1。


這組數據背后,各行業面臨著不同的挑戰與機遇。從紡織行業再到高端裝備制造,行業間表現差異顯著,但都面臨著經濟衰退、成本壓力加大、投資意愿低迷等共性問題。整體來看,疫情后的復蘇進程仍在爬坡,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國際貿易環境動蕩之下,企業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壓力。

共性壓力:市場疲軟未振,讓渡利潤求生

在本次與工控網交流的眾多行業中,無論是紡織、汽車MES、汽車零部件,還是物流裝卸設備等,各個行業在2024年都遭遇了類似的困境:一方面,原材料、人工和物流成本的上漲使得企業的成本上升,利潤空間被進一步擠壓。此外,市場需求的低迷導致訂單增長乏力。

 

在這些壓力尚未化解之前,“生”者為王,維穩為先,企業的生存狀態中“擴張”有所減少,如何維持盈利、穩住現金流、保住市場份額成為優先級。縱向比較上市公司的財報可以看出,讓渡利潤求規模成為行業內的常態,穩住利潤為正的公司產品類型較多,基本是不依靠單一市場的“八爪魚”。

 

另一方面,行業壓力下行帶來的連鎖效應還在持續,企業投資熱情普遍低迷,行業內部對于大型項目的投資規模有所減少,但不同細分行業的境況有所差別。受政策趨勢影響,大型項目或在2025年迎來新建項目的新一輪投資,這一點在港口物流等項目中已有體現。

 

下面將列舉較為具有代表性行業的具體境況:

 

紡織行業:

有受訪者談到,2024年是后疫情階段市場情況最差的一年。盡管整體訂單量沒有太大變化,但紡織行業企業利潤大幅下降的情況屢見不鮮。相較于上一年,企業擺脫了頻繁停工現象,產線仍在維持滿負荷生產,但由于疫情后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勞動力成本增加以及原材料價格激增,相關企業的營收和利潤大受影響,有甚者利潤減半。

 

汽車MES

汽車行業中的制造執行系統(MES)仍處于高度競爭的狀態,市場景氣度不高,內卷嚴重。國際貿易方面,由于美國對中國關稅增加,出口業務受到較大影響,直接導致部分企業的毛利和訂單量縮水。但國內需求相對穩定,生產幾乎不受影響,各企業目前都是停止擴張的狀態。


若要對比,此前出口訂單相對平穩,是一些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關稅提升本質上是國外市場為了保護他們的本土企業,變相削減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外部市場的訂單開始出現下降趨勢可以預見。與此同時,行業的投資也出現了大幅縮減,許多大型項目的投資從千萬級縮減到百萬級。盡管如此,企業仍需要通過提升產品附加值和提供更多個性化的技術服務來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突破口尚待探索。

 

汽車零部件

部分零部件供應商憑借靈活的市場應變能力,仍然保持了平穩的表現。與其他行業不同,受訪者對其他行業所談的“不景氣”感受并不明顯,全年訂單量和訂單結構較為平穩,營收也基本持平,這主要與公司及時調整客戶群體和運營策略有關。面對傳統合資品牌供應需求降低的情況下,企業迅速調整目標市場,將業務拓展到國產造車新勢力。這些新興車企的需求相對更高,且對高端、定制化零部件的需求日益增加,企業可結合已有經驗為其提供定制化開發的服務。

 

物流裝卸設備

該行業2024年的市場情況比2023年更為嚴峻。受訪者認為,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境況都不太好,對于物流行業而言吞吐量下降很多,制造業整體的疲軟導致設備需求顯著減少。在交流中可以感受到,產業鏈上游的供應商有著同樣的感觸。但在2024年年末,上述市場情況有所扭轉,從國內12月份訂單來看,招投標項目有所增加,物流行業2025年在基建方面可能有大動作,市場需求或將有所回升。

 

在這些不同的行業中,對于“不景氣”感受不高的領域引起我們的注意。在多方交流中我們感受到,在這種普遍低迷的市場環境下更考驗企業的布局和戰略,已經鋪開規模的大型企業相對小型企業更具優勢。若要分析個中原因,大型公司在客戶來源、銷售渠道以及市場份額方面較為穩定,部門分工明確,抗風險能力較強,能夠更好地應對市場波動。而小型企業則面臨著更大的市場壓力,由于資源相對有限,它們所受到的市場沖擊更為劇烈,尤其是在大額訂單和投資減少的情況下,生存和發展面臨更多挑戰。

浪潮洶涌,個體如蜉蝣

在“不景氣”成為多數人提及的關鍵詞背后,必然有更為實際的動蕩出現在從業人員身上,裁員、降薪和零工化現象已成為其中的焦點。隨著市場需求的波動,企業紛紛調整用工模式,已有企業通過裁員和降薪來減少開支,也有行業趨向于勞務派遣、零工化等靈活用工方式,以應對不確定的市場環境。

 

在紡織、汽車制造等行業,雖然整體上并未出現大規模裁員的現象,但一些小型企業采取了變相裁員的策略。例如,通過降低薪資水平或促使員工自行離職,企業在維持成本控制的同時,盡量避免直接的裁員風波。此外,隨著訂單量的波動,紡織等行業制造業零工化趨勢在逐步加強。尤其是在訂單相對較多的時期,企業會通過勞動派遣的形式來靈活應對用工需求的變化。這樣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降低了用工成本,但也讓員工面臨更大的不穩定性。

大趨勢:國產化替代之下,折射的市場需求

低迷只是暫時且不均勻的,多數企業已在布局當下看到的行業實際需求,任何紅利都需要超前的眼光提前規劃,在“不景氣”之時也不可懈怠。目前看來,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國產化替代所帶來的利好已在顯現,推動設備以舊換新和數字化業務的拓展。同時,更多企業在深入挖掘細分市場的實際需求。有企業談到,越是低迷越要拼服務,由此市場存量服務的機遇逐漸顯現。

國產品牌認可度達到歷史新高

2024年7月,國務院國資委表示:未來五年,中央企業預計安排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總投資超3萬億元。回顧此前的四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每一次設備投資周期的變動都與宏觀經濟環境和金融信貸緊密相關。

 

在2016至2021年的設備更新周期中,彼時,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通過設備更新和產業升級來擴大內需、穩定經濟增長成為重要舉措。抵御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之時,中國推動國內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調整鋼鐵、有色、化工等傳統行業,推動企業更新設備。而當前正在經歷的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則是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標準為牽引。

 

在紡織行業,國產化替代已成為顯著的趨勢。國家補貼政策推動了設備更新換代,但也帶來了市場競爭的加劇。大規模企業的產品定位和渠道能力更強,能夠通過低價策略占領市場,但一些小型企業也面臨被淘汰的風險。而在裝備制造和軟件領域,國產品牌的崛起同樣不可忽視。隨著國產品牌如臺達、匯川等嶄露頭角,國產伺服電機、機械手等設備的應用率在逐年增加。工程師們對這些國產產品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在并不需要性能太高產品的場景中,國產設備憑借在價格和易用性方面的優勢,已經能夠完全替代高端進口設備。

 

中美貿易戰后,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傾向于選擇國產產品,即便與進口產品在某些性能上有所差距。但國內品牌憑借良好的服務和成本效益,在市場上贏得了更多青睞。例如,信捷等品牌的中小型PLC不僅在性能上滿足需求,其在服務方面的優勢尤為突出,及時的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極大提升了用戶體驗。在物流裝卸設備領域,隨著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國產品牌在大規模設備改造中的應用逐漸上升。政府對國產設備的支持政策也推動了包括PLC、變頻器等在內的國產化替代,進一步加快了這一進程。

 

軟件領域,在“自主可控”的目標下,國產品牌也在逐步突破。2024年,華為加持的“HualongOS 華龍工業操作系統”問世引發了廣泛關注,東土科技、匯川、中控技術等國產品牌在操作系統和工業軟件等底層技術上的進步,使我國制造業正逐步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逐漸實現工業控制系統和自動化軟件的國產化替代。

 

近幾年,我們可以愈發深刻地感受到,國產品牌的崛起和認可度正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在自動化和設備制造領域,國產替代趨勢愈發明顯。在面對技術制裁和供應鏈問題時,國產品牌不僅在價格上具備競爭優勢,更在某些技術創新與服務體驗上逐漸縮小了與國際品牌的差距。盡管與國際品牌相比,國產品牌仍面臨一定的技術差距,但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認可度的提升,國產品牌在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國產化替代的浪潮中,將迎來更多發展機遇。

細分行業正待活血

另一個趨勢是,制造業的細分行業“活血”跡象愈發明顯。盡管新增行業的拉動作用相對有限,但市場下沉趨勢顯著,考驗著廠商在細分市場的挖掘與適應能力。

例如在紡織行業,智能制造的普及已有多年,但由于行業細分眾多、體量龐大,智能化的推廣仍需時間。比如立體倉庫的實施和推廣,近兩年才開始成形,價格因素、政策引導等都對這一過程的推進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汽車零部件領域,智能化和自動化正在幫助企業降低成本,逐步實現從半自動化到全自動化、無人化的轉變。例如,機器視覺技術的逐步鋪開也使得整個生產過程更加智能化。與工控網交流的工程師談到,他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使用的方便性、成本可控制及售后服務的跟進上,高效且低成本的自動化設備更受青睞。

 

物流裝卸設備行業也在加速推動自動化的進程,尤其在港口物流項目中的自動化建設中,這一趨勢更加明顯。當前,政府牽頭的標桿自動化碼頭項目已在沿海及內陸多個地區展開。雖然投入成本較高,且投入產出可能短期內并不成正比,但這一趨勢卻是不可避免的。隨著全球物流需求的變化,自動化碼頭將成為未來物流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大規模的設備制造周期較長的背景下,廠商必須保持不斷創新和投入,以便在新一輪的機遇中不掉隊。此外,軟件應用在自動化領域逐漸得到更多重視,尤其是PLC等。這類大型PLC產品中國內外產品的差距較為明顯,國產品牌仍需持續探索。

 

挑戰:價格戰常態化,他人即地獄

如今,價格戰已經成為多個行業的普遍現象,2024年在光伏和汽車領域有所加劇。隨著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由價格壓縮利潤空間引發的混亂局面影響也較為深遠,需要長期宏觀調控。在某些行業中,價格戰的蔓延已不再是暫時的波動,而是成為常態化的競爭模式。這種情況是否真如某些企業所斷言的那樣“自食其果”?價格戰背后的根源,又是如何形成的?

 

有些受訪者談到,自美國提高關稅后,出口市場遭遇沉重打擊,使得很多企業不得不面臨成本壓力與利潤壓縮的雙重困境。國內市場相對穩定,但行業內的競爭卻依舊激烈。企業們為了保住市場份額,在價格上屢屢“殺價”,盡管成本已相當低,利潤空間狹小。這種價格戰的不斷升級,未來將可能導致許多出口企業的倒閉。由于價格優勢逐漸消失,許多企業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尤其是低價競爭的企業,可能會在競爭到某一極限時失去市場優勢。在國內市場,價格戰已成為常態化現象。對于大企業而言,質量過關是一項重要的保障,而在價格方面的優勢更多取決于企業的戰略取舍。

 

但一些受訪者認為,價格戰實際上是擠出市場中的“水分”,通過降低成本和提升生產效率來確保產品的競爭力。例如,像匯川這樣的龍頭企業,毛利率較高,能夠在價格戰中占據一定優勢。而一些大企業,尤其是涉足基建和大型機械的公司,毛利率相對較低,因此在價格戰中可能更容易受限。盡管如此,部分企業認為,價格戰并非全然負面,它為行業帶來了更透明的定價機制和更高的市場流動性。

 

以紡織行業為例,該行業的價格戰現象尤其突出。從2017年開始,隨著行業的洗牌和疫情的影響,市場的競爭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行業內許多廠商原本對高端、中端、低端客戶群體并不重疊,各自定位清晰,并未形成直接的競爭。然而,隨著部分企業為尋求上市而擴大產能,進入細分市場的布局開始打破了原有的市場秩序,直接導致價格戰不斷升級。盡管如此,部分專注于高端設備的大型企業仍然選擇保持較高的品牌價值和質量標準,并未深陷價格戰的泥潭。可以說,目前行業正處于恢復定位的關鍵時期,企業們在重新審視自身在市場中的角色,以期穩定發展。

 

反觀汽車零部件行業,價格戰雖然存在,但在核心技術和產品研發方面,企業更多關注的是設備的穩定性、易用性和服務響應速度,而非單純的價格競爭。價格固然是采購方考慮的一個因素,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細化,研發創新和服務質量成為行業競爭的關鍵要素。因此,價格戰在這些行業中并不如其他行業那樣尖銳和普遍。

技術:工程師被迫成為全能人才,AI應用成效有待評判

目前,制造業普遍關注的技術方向集中在已有技術升級、國產化替代和AI等前沿技術。交流中我們了解到,紡織行業在一些高工藝要求的細分領域,國內廠商尚未能夠完全滿足需求,技術升級依然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對于汽車MES行業,許多新技術依賴于國外轉化,盡管轉化后已具備一定的應用水平,但與國外的專精技術仍有差距,且國外前沿技術目前發展迅速,這方面的技術趕超任務艱巨。

 

而對于這兩年炒得正熱的AI技術,我們詢問了工程師們在實際應用中對于相關技術的看法。有工程師表示,AI技術在工業中的應用逐漸增多,但仍處于輔助性角色。在軟件相關行業,AI的主要作用是減少搜索時間,并作為輔助工具提供決策建議,AI無法完全替代人工決策。在實際應用中,機器視覺的底層代碼編寫能力仍有所欠缺。若供應商提供具備深度學習功能的算法平臺,并進一步降低誤判率,將大幅提升產品的應用性。國內外的機器視覺產品在技術層面差距不大,但價格上存在明顯差異,國內解決方案的性價比較高,這促使工程師在選型時會與技術團隊積極溝通,以確保算法和功能的優化。

 

在與制造強相關的行業,例如汽車零部件領域,AI主要應用體現在機器視覺和深度學習方面,特別是在產品外觀的視覺影像檢測方面。對于大廠們有所布局的自動化編程的應用,國內涉及的仍然較少,調試過程依賴于人工介入。業內討論認為,盡管AI發展迅速,但工程師依然不可或缺,尤其在現場調試和軟硬件結合方面。

 

AI是否會為工程師們造成“職業危機”?答案是否定的,但在前沿技術涌現之下,工程師們感受到的壓力是來自學習新技術和產品。工程師們目前主要投入精力學習的技術是算法,越來越多的工程師關注上位機計算機編程。對于自動化領域的從業人員而言,掌握一些計算機基礎知識變得至關重要。隨著行業發展的需求,工程師們逐漸成為“全能型”人才,雖然不必精通所有領域,但對于軟硬件的基本知識都需要了解,特別是在小型項目中,需要靈活應對各類技術挑戰。

談期望:穿越陣痛周期,腳踏實地

在2024年充滿挑戰和變革的環境中,受訪對象們對2025年的期望顯得溫馨且務實。他們不僅關注著行業的未來,也在不斷調整自己在行業中的角色和目標,努力在風云變幻的市場中找到穩步前行的方向。

 

技術人員A表示:

如果要度過行業的陣痛期,企業最需要思考的是用人之道,企業文化和團隊的凝聚力是其中的支柱。企業需要有一群愿意共同奮斗的團隊成員,才能應對市場的種種挑戰。在技術方面,雖然AI和仿真技術充滿潛力,但真正的技術落地,依然是將新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國產化技術的推進中,只有深耕核心技術,才能讓國產產品真正具備競爭力和內核。

 

工程師B談道:

期待能夠腳踏實地做好分內工作,支撐公司和平臺的生存,不失業,就好。

 

工程師C認為:

自動化行業發展的速度快得讓人措手不及,之前沒想到自己會涉及機器視覺、機器人編程等技術,但逐漸學習之后發現也沒有那么難。順應行業技術趨勢,會緊跟市場的步伐,持續學習,持續進步。

 

物流裝備從業者D表示:

對未來的行業前景持樂觀態度,招標項目明顯增多,尤其是在水運方面。特別是廣西等地區的航道拓寬、新港口建設,將大力推動設備需求的增長。隨著國內水運的發展,老舊設備的淘汰將為新設備的市場開拓更大的空間。此外,政府的支持也為這一趨勢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政府2025年的建設重點可能會集中在碼頭新建和設備更新,這無疑是行業的一大機遇。

結語

這篇年度長文的完成離不開參與其中的每位工程師們,感謝大家的真摯分享,我們得以了解到來自市場第一線的珍貴觀察。于工控網而言,這也是和工程師們深度交流的寶貴契機。

 

在小編與工程師朋友們致電時,經常碰到工程師們在開車的情況,足以見得我們的用戶朋友們不舍晝夜,不分工作日和節假日,永遠在路上。再次補充一句:新的一年,祝大家出入平安。

審核編輯(
李娜
)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北電數智以“星火·智算”助力數字經濟騰飛

挑戰機械巨獸!魏德米勒SNAP IN聯接技術 VS 怪獸卡車!

意法半導體推出STSPIN32G0新列電機驅動器,滿足工業自動化和家電市場需求

【AICE 2025鋁產業博覽會-邀請函】

智能驅動 精準控制 | 極海G32R501總線型高壓伺服控制器參考方案,加速工業自動化系統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