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人物專訪

>

當數字化遇到生態圈,這是施耐德電氣歷史和未來的故事

當數字化遇到生態圈,這是施耐德電氣歷史和未來的故事

——— 專訪施耐德電氣工業自動化事業部過程自動化業務副總裁何林,施耐德電氣工業自動化事業部工業行業總經理張彥達
2019/6/20 10:20:37

施耐德電氣,一家起源于19世紀的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動化領域專家。


1836年,施耐德兄弟在法國創建了克魯佐鑄造廠進軍鋼鐵行業,并成為當時鋼鐵和機器行業的翹楚。后來,“Schneider & Cie進入了新興電氣市場。


“施家”誕生的時間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從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施家”磨礪出了難能可貴的創新精神。


在其后的180多年時間里,幾代施耐德電氣人在接近兩個世紀的時間,成功推動業務實現數次重大轉型,通過不懈努力、技術專長以及與并購業務的優勢相結合,不僅改變了施耐德電氣,更改變了整個世界。


今天,施耐德電氣始終秉承這樣的企業精神,全力以赴推動無處不在的創新,確保“Life Is On”的實現。


施耐德電氣根植中國業已三十載。多年來,“施家”致力于行業變革,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見證者和貢獻者。


在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中,施耐德電氣引領數字化轉型,在更加電氣化和數字化、低碳化、分散化的物聯網時代,通過提供互聯互通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助力產業優化,改善城市生態,豐富人們的生活,讓每一個人隨時隨地盡享能效之利。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回饋社會,推動中國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作為施耐德電氣的展示和交流窗口,施耐德電氣創新峰會已在中國連續舉辦多年。今年的創新峰會以“共創共贏,數字化未來”為主題,匯聚各界精英合力打造高效可持續的產品與解決方案,探討如何共建開放共贏的生態圈,開拓高效可持續的產業格局,邁向互惠共贏的數字化轉型之路。


顯然,共創共贏與數字化成為施耐德電氣最新的戰略方向。由此,gongkong®采訪了施耐德電氣工業自動化事業部過程自動化業務副總裁何林、施耐德電氣工業自動化事業部工業行業總經理張彥達,從實際應用來探討施耐德電氣如何落地數字化理念,如何與生態伙伴共創共贏。


施耐德電氣工業自動化事業部過程自動化業務副總裁何林


施耐德電氣工業自動化事業部工業行業總經理張彥達



先醫后藥、先軟后硬、小步快跑


何林告訴工控小編,近兩年國內一些傳統的流程行業新項目建設逐漸趨于一定飽和,企業的投資逐漸向如何提高效益聚焦。這意味著,各家企業的現有生產裝備所能創造的生產效益已達到了一定的瓶頸。因此,在有限的空間里,若想進一步提高效益和競爭力,必須從生產的全產業鏈來考慮。


而數字化最重要的一點即幫助用戶提升效益,施耐德電氣的綠色智能制造的理念正是這兩者的結合體,賦能終端用戶提升效益。


例如,施耐德電氣的能源管理系統能為流程行業節約大量能源,也就是節約成本;更專業的“顧問”(Advisor)服務,能將底層互聯互通設備收集到的信息、數據分析利用,指導生產,這一切都基于EcoStruxure三層架構,也都離不開數字化。


不過,數字化沒有千篇一律的應對策略,數字化轉型中的難點主要在于能否達到企業的目的和需求,因為每個行業、每個企業的需求都不一樣。


“數字化沒有一刀切,不可能事先做好,一副藥就可以治百病。所以要實現數字化賦能,首先要對具體客戶的需求具體分析。我們內部稱之為‘先醫后藥’,必須有醫才能開藥。想借助數字化提高效益,首先要了解用戶的現狀。”何林分析道。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跟用戶一起探討、到現場勘察,并根據依靠專家團隊的經驗,結合具體問題,提出能解決具體問題的‘小而精’的解決方案。”


鑒于上述經驗,施耐德電氣內部總結了“先醫后藥”“先軟后硬”“小步快跑”這三個應對關鍵詞。


何林更是給出誠懇建議,硬件的升級換代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而數字化轉型可以基于現有硬件,先通過軟件做一些提升。“首先通過軟件改善效益,再逐步升級硬件,邁向數字化下一個階段,而不是馬上換硬件。



以數字為橋梁,打造互惠共贏生態圈


在2019施耐德電氣創新峰會上,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提到,數字化轉型的四要素是“架構、技術專長、生態圈和全生命周期工具”,他認為生態圈和全生命周期工具是尤為重要的兩點。


為什么要著重強調生態圈?


“施耐德電氣的EcoStruxure,很重要的特點就是開放性,從產品到解決方案,都體現了我們生態圈的理念,就像剛才說的共創、共贏,施耐德電氣希望大家一起營造一個開放的EcoStruxure生態系統。”何林解釋道。


何林談到,前兩年大家會提透明工廠理念、談節能增效,強調用“數字化賦能設備”,要實現從0到1數字化突破。顯然,現在施耐德電氣已經完成了突破,進入到復制階段,要做的是從1到N的復制。這個階段要跟客戶一起獲得價值,這就是共創共贏。


張彥達以行業舉例,施耐德電氣正在與一家行業內領先的食品飲料企業,一起實施在線清洗的EcoStruxure CIP顧問落地項目,這個項目成功后,該企業計劃將這解決方案迅速復制到其它三十幾個工廠中。


張彥達強調,“無論是能效管理專家EMS系統的節能,還是APC的先進控制,或者CIP顧問。這些小而美的應用,一旦做好以后可以迅速變現,兌現用戶的價值。這一快速復制的方法,對于既要提高效率又要兼顧綠色制造的企業來說,是刻不容緩的轉型困境下的絕佳方案。這就是數字化復制階段的價值。”


然而,單個企業的數字化還遠遠不夠,這是上下游全產業鏈的共同作用。“數字化的實現并非是某一個企業或某一項技術能夠完成,我們需要構建一個開放的‘朋友圈’,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基礎,共同分享資源,共同創造價值,這樣才能一起共贏數字化未來。”施耐德電氣以開放的心態,攜手生態伙伴一起來做這件事。


值得一提的是,生態圈不是今天才提出的一個概念。施耐德電氣自1987年進入中國以來,有兩大拳頭戰略,第一個拳頭是過硬的產品,第二個拳頭即在中國有足夠多的合作伙伴。依托施耐德電氣在中國的3000多家合作伙伴,包括分銷商、集成商等建立了這個生態圈。


“施耐德電氣認識到生態圈的建設是至關重要的,這是歷史,也是未來。”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2024年斯凱孚創新峰會暨新產品發布會召開,以創新產品矩陣重構旋轉

禹衡光學亮相北京機床展,以創新助力行業發展新篇章

從SCIMC架構到HyperRing技術,機器人控制技術的革新

漢威科技用智慧化手段為燃氣廠站構筑安全防線

DSP應用市場的大蛋糕,國產廠商能吃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