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聯之力,把握中國電力行業發展新機遇
從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開始,外資企業逐步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中重要的推動力量之一。不論是帶來資本投入,還是先進的管理經驗,亦或是促進技術轉移,外資企業為中國經濟增長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當中國在2010年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在2015年首次實現了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超過中國吸引外資流量,在華外資企業也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而進入全新的發展時期。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在稅收等領域給予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以及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等因素,構成了中國吸引外商投資的重要條件。如今,面臨中國本土企業越來越強的競爭,稅收上的優惠待遇也成為歷史,加上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外資企業在華經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僅僅關注到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和勞動力成本上升這些因素,那么很有可能錯過當前中國經濟為外資企業在華發展創造的新機遇。作為全球能效管理領域領導者,2017年迎來入華30周年的施耐德電氣,正在用實際行動展現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為外資企業在華經營帶來的新機遇。
面對不斷變化的在華投資環境,施耐德電氣中國區高級副總裁、能源事業部負責人喬軼才通過向我們介紹EcoStruxureTM電網(即EcoStruxureTM Grid)架構及施耐德電氣在能效管理領域的創新舉措,向我們展示了作為一家擁有180年歷史的老牌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30周年之際,如何憑借市場領先的技術和先進理念,實現業務增長及可持續發展。如果說180年的歷史對于施耐德電氣來說,是成為全球能效管理與自動化領域的領導者,那么30年的在華投資,則是宏觀層面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微觀層面憑借市場領先的技術和理念,成為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的大型跨國公司。
施耐德電氣中國區高級副總裁、能源事業部負責人喬軼才
準確把握電力改革機遇,不斷擴展在華業務
對于進行對外投資的跨國公司而言,如何準確把握投資東道國的政策法規環境,對于成功的對外投資至關重要。東道國相關的政策法規既能夠對外資企業的經營構成一定的限制,也能成為外資企業在當地進行業務擴展強勁推力。施耐德電氣在中國30年的發展歷程,正是不斷將政府在相關領域的政策變革轉化為在華業務拓展的強勁動力。喬軼才表示,近年來中國政府在能源領域的一些列新的政策,如電力改革、《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推進新型城鎮化等等,都為施耐德電氣在華業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首先,電力改革的新進展讓施耐德電氣看到了新的市場機遇。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2015年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標志著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的電力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本次電力改革之前,用電模式是集中由發電廠進行發電、輸電、配電到終端用戶用電這樣一個單向流動的過程,保證了供電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與此同時,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嚴峻,也促使人們更加關注能夠減少化石能源在發電中使用比例的新能源。新的電力體制改革意見中,以電價改革為主要目標,提出了開放售電側,引進新的市場主體,激勵節能減排的措施。
隨著國民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的愈發關注和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積極履行《巴黎氣候協定》的要求,中國政府在與美國政府發布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提出“計劃于2030年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使用比例提升至20%”。喬軼才表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中國當前大力發展的領域。電力能源產生來源的變化將會給整個電網架構和相關產業帶來深刻的變革,其中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特點就為電網帶來了新的挑戰。與傳統的火力發電相比,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都受到時間段的限制,一天當中不同時段的發電量并不穩定,因而就要求電網的架構向更加靈活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在用電的需求側,中國當前推進的電力改革同樣為電氣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喬軼才認為電力改革提出的開放售電側,引進新的市場主體,對于當前用電市場的變革尤為重要。由于可再生能源在發電領域的應用,和國家政策的放開,很多企業開始考慮電力能源的自給自足。埃森哲在2015年發布的報告就顯示,57%的消費者正在考慮在用電方面實現自給自足。喬軼才分享了江蘇一家企業的經驗來說明企業如何實現電力自給自足,這家企業通過在工廠的廠房上架設太陽能屋頂發電設備,不但實現了自給自足,而且在一年中還通過售電獲得約50萬元人民幣的收入。由此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對太陽能屋頂發電的強烈需求,這也為需求側的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太陽能的間歇性特點,使用太陽能屋頂發電的企業將在自主發電和從市場購電中切換,同時配置能源存儲設備也必不可少。
對于在華投資的外資企業而言,不僅中國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一系列的政策變革,為企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一些新興領域的發展中逐步成為領先者的趨勢,也為在華外資企業擴展中國市場創造了條件。喬軼才認為對于施耐德電氣而言,物聯網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就為身處傳統電氣產業企業的發展和轉型創造了條件。未來,電網的物聯網化將會促進電網發展成開放的網絡,加上售電側的放開能夠讓更多的非傳統電力企業進入這一領域,它們能夠憑借先進的物聯網技術,使得整個電網的控制和運營更加高效。在這一過程中,更多的智能化設備將會被接入電網之中,同時也為過往存量設備的智能化改造創造了需求。
可再生能源在發電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對電網的物聯網化,發展成更加智能的電網提出了挑戰。而中國政府快速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宏觀政策,又為智能電網在中國的快速普及創造了條件。喬軼才表示,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必將加速智能電網的部署,出于對經濟效益和環境污染的關注,中國的各級政府都會有足夠的動機在全新的城鎮化進程中投資建設智能電網或者智能微電網。
打造面向未來的物聯網架構,應對中國市場挑戰
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經濟領域全面深化改革釋放的政策紅利,在整個市場的層面,繼續為在華投資的外國企業創造著新的機遇。另一方面,也正如喬軼才所介紹的,在電力行業中,電力改革、新能源發電和智能電網的發展,為更多的非傳統電力企業進入這一領域創造了條件,中國電力行業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沒有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持必將被市場所淘汰。那么作為全球能效管理領域領導者的施耐德電氣,又是如何憑借行業領先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在不斷變革的中國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的呢?喬軼才通過向我們介紹施耐德電氣推出的EcoStruxure電網架構,展示了施耐德電氣如何憑借行業領先的基于物聯網的架構,應對中國市場的挑戰。
EcoStruxure電網架構整合了施耐德電氣在能效管理與自動化領域的諸多先進成果,從嵌入式的互聯互通產品(如傳感器、變頻器、制動器等)為基礎,融合了云計算、移動通信、大數據分析、信息安全等新一代IT技術,旨在全面提升能源利用率、優化管理流程,為用戶提供完整的能源解決方案。
圖1:EcoStruxure 架構
EcoStruxure電網具有行業領先的創新技術組合,由三層架構構成。第一層是互聯互通的產品,例如配備了Easergy T300的RM6一二次融合環網柜,能夠讓所有的硬件設備實現互聯互通。第二層是邊緣控制,主要功能是實現數據采集以及本地的計算,并提供本地控制的基礎。常見的軟件包括基于IEC61850的經過網絡安全認證的PACIS電力監控系統。第三層是應用、分析與服務。在這一層,EcoStruxure將為客戶提供更多的附加值,幫助客戶做出規劃、預測和優化決策,常見的軟件和應用程序包括ADMS智能電網和地理信息系統,Asset Advisor資產管理系統,基于云計算的微電網管理系統等。
在介紹EcoStruxure電網架構時,喬軼才表示這一架構體現出了施耐德電氣通過推動IT和OT的融合,以在物聯網領域實現新發展的轉型。前沿的IT技術在EcoStruxure電網架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為OT廠商與IT廠商展開深入合作創作了有利條件。通過與微軟公司展開合作,施耐德電氣利用Microsoft Azure平臺來提供數字化服務、應用和分析。Azure是 EcoStruxure的云骨干網,能夠在這一平臺上進行技術開發。喬軼才介紹目前施耐德電氣正在利用Microsoft Azure物聯網技術來拓展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的解決方案。與此同時,施耐德電氣也在中國市場積極尋求IT領域的行業領先者作為戰略合作伙伴。
電力產業雖然是一個傳統產業,但隨著信息技術的引入和物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喬軼才認為電力產業的未來前景仍然非常廣闊,未來世界仍然是一個電氣化為基礎的世界,電力的運用無處不在。施耐德電氣對未來電力產業的發展提出了“3D+E”的構想。首先,E的含義是世界將變得更加電氣化(Electric),越來愈多的能源,不論是化石能源還是可再生能源,都在向電力能源轉化。其次,3D分別代表著低碳化(Decarbonized)、數字化(Digitized)和分散化(Decentralized)。低碳化意味著化石能源使用率的降低,數字化代表著電網的智能化,分散化則體現了可再生能源的特點,不同于傳統能源的集中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物聯網化的智慧電網、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邊緣電網,和用電側(需求側)的管理將是未來電力產業重要的發展方向。
EcoStruxure電網正是施耐德電氣推出,應對電力產業未來低碳化、數字化和分散化發展方向的重要武器,是專門面向配電的開放且安全的架構。該架構基于信息技術(IT)和運營技術(OT)的融合,并新增了包括移動、傳感、云、分析在內的物聯網特性。EcoStruxure通過設備的互聯互通,以實現更智能的運營,推動各個層面的創新。在3D+E能源新世界中,EcoStruxure電網幫助配電領域創造更高效運營,優化資產管理,加速數字化轉型。
立足中國市場,幫助客戶創造最大價值
在中國市場中推廣EcoStruxure電網的過程中,盡管面對的與歐洲市場不同的市場環境,但施耐德電氣秉持過去三十年在華投資一貫的市場策略,堅持發展合作伙伴的模式,為客戶創造最大的價值,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對于施耐德電氣在國際上其他主要市場取得的經驗如何在中國運用,喬軼才充滿信心地表示施耐德電氣豐富的電網物聯網部署經驗能夠在中國市場大有作為。
喬軼才認為在能源領域,全球很多國家面臨的問題都是一致的。《巴黎氣候協定》為各國的節能減排事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中國是《巴黎氣候協定》重要的參與者,同時也是全球能源互聯網經濟的重要推動者。此外,中國在互聯網和物聯網的建設上都處于迅速發展時期,與全球領先國家幾乎沒有差距。這些因素都為施耐德電氣EcoStruxure電網架構在中國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客觀條件。
在與電網運營商合作,幫助他們實現電網物聯網的部署上,施耐德電氣具有豐富的經驗。此前,EcoStruxure ADMS系統連續四年在Gartner《ADMS(先進配電管理系統)魔力象限》研究報告中被評為行業領導者。其已被75家電力公司采用,服務于全球7000萬家客戶。在過去12個月里,施耐德電氣簽署了12份新的ADMS合同,累積最終客戶群中又增加了800萬個服務點。其中最大的安裝點是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Enel),服務用戶達31500家,電纜長度達3100萬米。不但在歐洲,在美國和中國,施耐德電氣在智能電網、微電網的部署上,都積累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同時也致力于向電網提供可互聯互通的設備,以及各類控制方案。
施耐德電氣首先在貴州部署了智能電網,在貴州省的九座城市,施耐德電氣采用了先進配網能效管理平臺(ADMS),與當地的供電企業業務管理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完成營配一體化,優化了運行過程,減少了損耗,建設了高效、環保的智能電網,保障了4000萬居民的用電。在微電網領域,廊坊的一個工業區就部署了施耐德電氣的微電網系統,幫助工業區能企業,提高能效利用率。
喬軼才從三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了EcoStruxure電網如何為客戶帶來價值。首先,在電網的層面,施耐德電氣能夠幫助電網建設一個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為電網的物聯網化搭建基礎架構。在此基礎上,電網的控制水平能夠得到顯著的提高,電力生產和電力使用將會更加高效,為電網取得更好的雙向流動提供可能。其次,全新的城鎮、住宅小區、工業開發區的建設,為智能微電網的大規模鋪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施耐德電氣能夠為微電網的用戶,提供從硬件層面到軟件層面,到軟件平臺云端的整體解決方案,幫助用戶實現能源自給自足。最后,施耐德電氣在用戶側將會幫助用戶實現與電網之間更加便捷的雙向互動。
截至目前
在通過EcoStruxure幫助中國本地企業和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如何保障網絡安全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在電力領域,網絡安全的威脅往往更加嚴重,并且會牽涉到國計民生。對于EcoStruxure電網架構而言,保障整體的網絡安全是其重要性能。施耐德電氣還具備幫助客戶進行網絡安全審核和咨詢服務的能力。此外,與一流的云服務商合作,利用像微軟等先進云服務提供商的網絡安全技術,也是保障客戶網絡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施耐德電氣在中國30年的發展歷程中,為中國相關行業提供了大量的配電設備和自動化設備,這些設備對于用戶而言是還沒有被連接的“沉默”設備,如何處理這些靜默資產,為EcoStruxure架構的推廣帶來了機遇。EcoStruxure架構能夠幫助用戶利用既有的資產創造新的價值,通過最大程度地采集整理數據,挖掘數字化的價值,高效管理資產,實現智能化的運營,以達到可持續運營盈利的目標。
對于EcoStruxure電網架構在中國未來的發展,喬軼才先生認為讓客戶接受這一架構的核心理念以及解決方案至關重要。與此同時,施耐德電氣將會繼續發掘中國國內的合作伙伴,利用EcoStruxure開放的架構來組建擁有更多合作伙伴的關系網絡,共同為這一市場服務。

提交
進入AIGC時代,UPS迎產業變革新拐點
數字孿生“化實為虛”重塑機場行李檢測,讓旅客體驗高效出行
以數字化夯實糧油產業根基,守護“天下糧倉”
2023 ID智享未來設計獎揭曉 共繪未來家居生活無限可能
致勝新格局:從煉化看過程自動化的創新與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