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政策】大智能時代的關鍵之舉——五問AI國家戰略
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記者 陳芳、余曉潔、胡喆)如同工業時代的蒸汽機和信息時代的互聯網,人工智能(AI)在“大智慧”時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正顛覆你我的生活,深刻改變世界。
我國首部國家級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近日出臺,將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
如何描繪人工智能發展的新藍圖?中國怎樣建設世界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如何讓人工智能“揚其所長,避其所短”,為人類造福?
蘊含科技創新的“因子”、破解時代前進的“密碼”,新華社記者為您獨家勾勒“大智能”時代的AI圖景。
新一代人工智能有多火
人工智能到底有多火?
2016年全球科技巨頭人工智能投資已達300億美元!2015至2016年,人工智能的媒體關注度暴漲632%!2017年上半年在此基礎上再長45%……重視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
什么是人工智能?人類會被機器取代嗎?當新事物撲面而來,人們內心總是會充滿迷茫與不安。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器等技術的加速突破和廣泛應用,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新階段,這一階段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和自主操控等新特征。”科技部部長萬鋼說。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看來,中國人工智能正進入升級時代。未來,人工智能與人的智能相結合,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揮作用,能介入的產業規模非常巨大。
科技界和產業界普遍認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會帶來顛覆性的影響,具有多學科的綜合、高度復雜的特性,它將引發科學技術產生“鏈式”的突破,帶動“面上”的發展,幫助各領域創新能力快速躍升。
連珠的妙語、閃爍的字幕……通過智能語音識別技術,演講者的內容能夠實時以中英文在大屏幕上呈現出來,反應迅速、幾乎沒錯。科大訊飛開啟了一場“以語音和語言為入口的‘認知革命’。”過去6年中,他們的語音識別技術準確率從60.2%提升到95%以上。
“人工智能的關鍵是把復雜的世界簡單化。”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表示,未來30至50年,人工智能將成為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的最大動力。
未來中國AI有多強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世界各國紛紛搶灘布局。
力爭到2030年實現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新目標”——這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規劃》對中國人工智能發展進行了戰略性部署,描繪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藍圖,提出“三步走”的目標,明確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能力為主攻方向,以加快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國防深度融合為主線。
“規劃的發布是我國科技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這份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首份戰略規劃,重點對2030年前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總體思路、戰略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進行了系統部署。”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說。
以人工智能技術突破帶動國家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為我國未來經濟繁榮創造一個新的增長周期。李萌認為,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支撐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也能為世界人工智能發展作出貢獻。
語音識別、機器視覺、機器翻譯領域全球領先;人工智能創新創業非常活躍,影響力不斷增強,我國在人工智能多個領域取得一系列突破。
“應該清醒看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仍有短板。研發上,基礎理論、核心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面原始創新成果還比較少;產業生態上,還沒有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圈和產業鏈。”潘云鶴表示,希望通過加強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來加速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進程。
有AI的世界怎么變
人工智能有多強?它就像傳說中“別人家的小孩”一樣:記性比你好、算算術比你快、體力還比你強……
人工智能,這一火爆的詞匯其實誕生至今已有60多年,正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聯合推動下深刻改變人類生活。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將改變世界,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說。
大數據驅動知識學習、跨媒體協同處理、人機協同增強智能、群體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統成為人工智能的發展重點,受腦科學成果啟發的類腦智能蓄勢待發,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新階段。
“今天的人工智能,往往流于讓機器模仿人,讓機器去做人做的事。這是對‘智能’的膚淺理解。”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認為,發展機器人,更應讓機器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中國有機會走出獨特的發展之路。
新一代人工智能將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形成從宏觀到微觀各領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引發經濟結構重大變革。
同時,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將帶來社會建設的新機遇,人工智能在教育、醫療、養老、環境保護、城市運行、司法服務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將提高公共服務精準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中國AI路如何闖
“發展人工智能是一項事關全局的復雜系統工程。”李萌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已被列入“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此前明確提出的15個重大項目,現在加上就有16個了。
據悉,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將和已經安排的項目任務,共同形成國家人工智能研發的總體布局,形成“1+N”的人工智能項目群。“1”就是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專門針對新一代人工智能特有的基礎理論、關鍵共性技術進行攻關。“N”就是圍繞人工智能相關的基礎支撐、領域應用形成的各類研發任務布局。
李萌介紹,“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是動態的、開放的,將根據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趨勢及時調整。此外,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將充分調動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社會資本等各方積極性,多渠道出資、共同發力。
專家建議,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應注重:把握發展新階段,重點發展以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為基本特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突出創新能力建設,推動建立基礎理論和關鍵共性技術體系;形成前瞻系統布局,堅持研發攻關、產品應用和產業培育“三位一體”。
“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重大項目,主要瞄準人工智能技術前沿,結合國家重大需求進行設計。”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司長秦勇介紹,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混合智能、群體智能、自主智能系統,這些恰恰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國AI之路如何“控”
高技術有時會像“脫了韁的野馬”肆意奔騰。既要讓馬兒跑,也不能讓它“脫韁妄為”。
有不少科技界產業界知名人士在支持人工智能發展的同時,也對人工智能發展可能帶來的就業、倫理、安全等方面的挑戰高度關注。
與所有的顛覆性技術一樣,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可能帶來改變就業結構、沖擊法律與社會倫理、侵犯個人隱私等問題。因此需要統籌謀劃、科學引導。
如何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李萌表示,人工智能具有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高度融合的特征。既要加強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力度,又要預判人工智能的挑戰,協調產業政策、創新政策與社會政策,實現支持發展與合理規制的協調,最大限度防范風險。
“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并不簡單是一個技術研發的問題,還包括技術體系、人才隊伍、社會治理水平。”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表示,規劃的核心不僅是推動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同時最大限度降低風險,確保人工智能走上安全、可靠、可控的發展軌道。

提交
2024年斯凱孚創新峰會暨新產品發布會召開,以創新產品矩陣重構旋轉
禹衡光學亮相北京機床展,以創新助力行業發展新篇章
從SCIMC架構到HyperRing技術,機器人控制技術的革新
漢威科技用智慧化手段為燃氣廠站構筑安全防線
DSP應用市場的大蛋糕,國產廠商能吃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