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專訪(六)李北光:實施五大工程就是要體現國家意志,引導示范企業創新發展—工信部網站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質檢總局、工程院等部門和單位聯合編制。為了讓廣大讀者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制造2025》,《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
記者:“中國制造2025”不僅僅是面向未來的新興產業,對我們傳統的產業升級也有很大一部分的考量。這里面有一個“1+X”,怎么來+?“X”又是什么?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如何實現?
李北光:“中國制造2025”就是這個“1”,這個“1”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面旗幟,一個總的行動方案,也可以是一個綱領。那么“X”就是支撐這個“1”的一系列措施,可能是行動方案,也可能是行動計劃、專項規劃。我們考慮,不求多,大約十個左右,把下一步影響“中國制造2025”的一些難點、重點問題都列出來,然后由各個部門共同來協調推進。
當然,“中國制造2025”要實現中國制造業由大國向強國的邁進,離不開龐大的傳統產業,這個傳統產業也是我們下一步邁向強國的基礎和優勢。所以這個X里面,對傳統產業這一塊,我們有考慮和安排。比如引導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智能轉型,提高消費品質量品牌,加強工業基礎能力,包括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等。這個“X”里面有五大工程,這五大工程下一步要編制實施方案,我們實際上已經啟動了這個工作。按照預期,今年年底就發布了。
記者:今年年內或者近期會有哪些比較重要的實施細則出臺?涉及到哪些領域?
李北光:由于當前經濟形勢比較嚴峻,而且制造業也面臨著下滑的壓力,雖然出現了一些積極的因素和信號,但是總的來講,我們要防止這些苗頭性的下滑趨勢變成慣性的、整體的問題。現在我們也正在梳理五大工程,當前條件比較成熟、有一定基礎而且也有資金渠道安排的一些任務要加快推進,還要跟其他部委協商。
記者:“中國制造2025”在創新方面有哪些突破?有哪些輔助措施讓“1+X”落到實處?
李北光:可以這么說,提出制造強國戰略,出臺“中國制造2025”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們制造業最大的扶持和幫助。我們整個制造業包括其他行業對此有很高的期待。制造業又是一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領域,現在國家出臺的關于支持創新、產業升級的各方面的優惠政策,制造業都可以享受。但“中國制造2025”針對制造業目前存在的一些急迫的問題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比如在財政領域,明確了中央要穩定、持續地支持制造業發展,推動財政資金向高端裝備、向工業基礎能力、向技術改造等方面聚集。在金融方面,鼓勵制造業重點領域的大型集團開展產業和金融結合的試點,可以開辦非存款類的金融機構。明確支持重點領域的制造業企業上市融資,開展多方面的籌資。鼓勵商業銀行提供個性化的信貸產品和金融服務。同時也提出來,要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另外在人才方面,要推動制造業技術、技能和人才的培養,推動一些本科院校向技術應用型的院校轉型。包括下一步還要推動新型的現代學徒制。這些都是創新點。
記者:為什么要設立五大工程,具體的實施計劃和舉措是什么?
李北光:我們編制“中國制造2025”的時候就考慮,首先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要以企業為主體,引領整個制造業轉型升級。但同時還有一些市場做不好、做不了或者目前還不能做的工作,就要在國家層面體現國家意志,凝聚各方資源來推動,引導示范企業加大創新發展。比如我們第一個工程,叫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就是要整合、凝聚目前我們國家的一些創新資源,利用比如產業聯盟這種形式,用新的機制、新的模式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有的是針對某一個行業,有的是跨行業、跨領域。這個中心完全是市場化運作的一種新形式,比如說一些投資主體,有大學的,有企業的,還有國家的一些院所、社會的一些風險投資,它們都可以加到這里邊來,共同在這個投資主體里面持有不同的股份。然后地方有一些配套,國家又有一些補貼,通過技術轉讓費、會員費,包括成果孵化產生的效應,產生新的效益。
今年我們可能要開展一到兩家的試點,通過試點,完善遴選標準、遴選條件,這是國家層面。下面還有區域、企業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大約三個層次,構成了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關鍵的共性技術缺失,是我們國家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從制造大國向強國邁進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是我們必須要邁的一個坎。這也是政府應該做的事。
記者:這是我們五大工程的第一大工程。那么第二個工程?
李北光:第二個工程就是工業強基工程,就是剛才說到的,關鍵的基礎材料、核心的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的基礎工藝,還有產業基礎技術,我們叫“四基”,是我們目前最薄弱的。我們可以到工廠去看,不管我們國產裝備多么好,但涉及到和國外比有什么問題的時候,追根溯源,不是在材料方面有問題,就是在零部件、元器件上有問題,或者在工藝方面有問題。
這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很緊迫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一方面要結合剛才說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來實現,另一方面財政每年也支持我們7個億的資金,地方還有一些配套資金,推動一些試點示范,加快材料、工藝、零部件元器件以及基礎產業技術的推進,主要是建設平臺,尤其要加大針對跨行業、跨領域的共性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
記者:那么第三個工程?
李北光:第三個工程就是智能制造,這是我們下一步應對未來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一個前瞻性工程。這個工程要解決幾個問題:第一個就是智能化裝置和產品怎么產業化,比如說我們現在的機器人,里邊的減速器,現在90%需要進口,如果我們下一步要推廣智能制造,就要防止形成新的對外依賴。剛才我說到工業強基里面也是這樣,都是卡脖子的工程。再一個就是智能制造,比如說數字化的車間、智能工廠。工廠和不同的行業之間要連接起來,實現網絡化。它有一個標準體系,也叫參考架構,這個也要開始研究,建立整個體系,把各方面的資源用統一的標準通過網絡連接起來。
記者:我國智能制造從總體現狀來講,是不是離目標差距還很大?
李北光:智能制造包括德國“工業4.0”目前也是一個愿景,它是在不斷調整和變化的。實際上我們的傳統產業,大量地存在著2.0、3.0,智能制造屬于4.0,所以我們現在面臨著2.0補課、3.0的普及、4.0的示范,智能制造工程就是4.0的示范。
記者:那么第四個、第五個工程?
李北光:第四個工程是綠色制造工程,也就是怎么引導龐大的傳統產業,比如說石化、鋼鐵、有色、建材、紡織等實現綠色轉型。比如說節能、降耗、清潔生產,比如說資源如何循環利用這些問題,國家通過推廣一些先進的適用技術,通過示范引領讓這些企業掌握這些技術。基本上是這個思路。
第五個工程就是高端裝備創新發展。針對十大領域,比如說第一個領域就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涉及到集成電路,也涉及到操控系統、軟件和一些通信產品。再一個就是工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還有比如天上飛的航空航天,地上跑的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還有水里面的,比如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還有涉及到民生的,比如生物制藥和高性能診療設備。還有我們現在各個領域里大量采用的,比如新材料。還有隨著我們現在城鎮化,農村的人口主要是很多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我們怎么提高農業的現代化,用機器替代農民的繁重勞動,發展農機裝備等等。目的就是要實現高端引領,優化產業結構。一個是傳統產業要轉型升級,同時我們要發展這些高端的新興產業,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國家的一些持續的投入,引導企業持續的投入,實現重點突破。比如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會同工程院針對十大領域要制定創新發展的綠皮書,給企業一些引導,比如哪些是最先進的技術,我們要通過什么路徑來實現它,我們的目標是什么,兩年一制訂,根據技術不斷演進的形態滾動發布。
五大工程,主要還是體現國家意志。
記者:給企業在稅費等其他方面的扶持有哪些?下一步還會有采取哪些具體的措施?
李北光:比如我們的兩機專項、大飛機等,都通過國家重大專項來扶持。還有一些領域,要制定專項規劃,比如針對高端裝備的首臺套,我們現在也出臺了財政的補貼、保險制度,其他領域也都在分別制訂,下一步就要在“X”里面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制造2025”里面主要是一些面上的綜合性的政策,針對各個領域,我們要有針對性的配套政策。近期為應對經濟下滑,我們可能要針對五大工程中基礎好,具備條件,有資金渠道,帶動作用強,關聯度大的領域一些具體的項目,利用現有的資金渠道提前啟動實施。對一些有儲備的項目,加快審批。我們還正在會同其他部門加快研究,看能否開辟一些新的渠道,增加一些資金來啟動這些工作。當然這個工作目前還在研究,還要各方面達成一致。
這里補充一下工業強基工程和國家制造業創新工程的關系。工業強基工程通過一些資金在項目層面、平臺層面做一些引導和示范。但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還要有一個組織的依托,這個組織的依托就是制造業創新中心,對企業技術研發、技術升級提供一個外部性保障。這需要國家的資金,同時要用新的機制,新的模式,通過產業聯盟等形式,多方探索。

提交
直播定檔!見證西門子與中科摩通聯手打造汽車電子智能制造新范式
重磅議程搶先看|揭秘行業熱點,引領技術潮流
光亞論壇·2024 智能產業聚合高峰論壇舉辦!
新訊受邀參加華為Redcap產業峰會,并榮獲RedCap生態合作獎!
2024年斯凱孚創新峰會暨新產品發布會召開,以創新產品矩陣重構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