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專訪(二)毛偉明:“由大變強”是“中國制造2025”的精髓—工信部網站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質檢總局、工程院等部門和單位聯合編制。為了讓廣大讀者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制造2025》,《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毛偉明。
記者:中國制造當前面臨的問題有哪些?如果讓您給中國制造開一個診斷書,您覺得這個病癥是什么?藥方是什么?
毛偉明:中國制造當前主要存在的問題,假如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大而不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還是受制于人。比如目前我們80%左右的芯片還是依賴進口,我們很多制造企業還是處于加工組裝這個環節,價值鏈還是在中低端這個狀況。
第二,品牌質量水平還不夠高。我們還缺乏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大型跨國公司和品牌企業,而且質量事件也時有發生,我們急需把我國的品牌質量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第三,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產業布局上,各地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在產業鏈的中高端還要花大的精力去提升和突破,繼續提高產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
第四,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還不是很暢通。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瞄準國際的制造業高端來進行創造、創新、開拓,還有很多工作有待加強。
記者:如果用一個詞提煉“中國制造2025”的精髓,您認為是什么?
毛偉明:假如要對“中國制造2025”高度概括的話,我認為一個詞就是“由大變強”。
我們現在已經是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也是第二大的經濟體,綜合經濟實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是我們在制造業上,大而不強的問題還是非常突出。因此,中國制造2025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升產業層次,提高競爭力,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能夠真正發揮作用,使我們的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
從主要措施來看,我們感到應該是圍繞著綠色發展、智能制造、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強基、人才為本這些方面做好我們的工作。
記者:在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中,如何發揮中小企業的作用?
毛偉明:工業是我們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石,而企業是我們轉方式、調結構的主戰場,中小企業是我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我想用以下一組數據說明中小企業的重要性。
我們現在有50%的稅收來源于中小企業,60%的經濟總量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70%的專利是由中小企業所提供的,尤其是我們80%的就業主要是靠中小企業來創造的。從數量方面來看,中小企業占了各類企業的99%。從這一系列的數據來看,中小企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當中具有至關重要、舉足輕重的地位。
同樣,在中國制造2025實施過程當中,中小企業是可以發揮它的潛力和巨大作用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第一,繼續開展扶助小微企業專項行動,工信部從2013年開始就開展了“扶助小微企業”的專項行動,讓更多的中小企業,不光是在產業鏈為大企業配套創造一個條件,更多的是在創新鏈當中發揮中小企業的活力、動力和創業創新激情。只有把中小企業的穩增長和調結構相互結合起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創造更好的條件,我們的草根經濟才能夠發揮更好作用,
第二,抓好政策落實,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中小企業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黨中央、國務院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給予了高度關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有些政策最后落到中小企業身上,它還有一個時間的問題;有些中小企業對政策的了解,也不一定及時、充分。因此我們在宣傳中小企業優惠政策的同時,要加大督查力度,使更多的中小企業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使黨中央關愛、關心中小企業的政策,能夠真正落到中小企業身上。
第三,減輕企業的負擔,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負擔。大家感覺到現在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總體上還是比較高,生產運行狀況還是比較困難,我們要盡量為中小企業創造好的發展環境,減輕企業負擔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我們主要是按照清單管理的模式,也就是說所有涉企收費項目列入清單,凡是清單以內的,做好減法;清單以外的,實行零收費。這樣我們的企業心中能有一本明明白白的賬,也更便于社會、企業、新聞媒體,乃至全體人民,對這些清單進行監督,真正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為他們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第四,提高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應該說中小企業是非常具有活力的一個群體,它在創業創新上,具有很大的潛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中小企業是一個很大的推動。我感覺到,用創業帶動就業,從創新推動創業,這是一個非常完整的一個有機體,創業的核心是創新,假如沒有創新的成份,企業也好,項目也好,即使落了地,也沒有競爭力,所以根本的核心是提升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
因此,我們在扶持小微企業專項行動當中,對中小企業的人才給予了更多關注,我們每年要培訓中小企業的管理人才50萬人次,培訓中小企業的領軍人才1000人次,通過這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使我們中小企業真正在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方面充分發揮潛力。
記者:您提到了在制造業由大變強過程中,創新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那么創新的核心是什么?為什么它對于我們國家現在的制造業非常重要?產業發展的瓶頸在哪?
毛偉明:從廣義的講,對于創新我的理解就是提高它的競爭力、創造力和生產力。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要能盡快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真正圍繞著產業鏈布置創新鏈,圍繞著創新鏈安排資金鏈,那么最終的目的是提升在價值鏈中的位置。因此我們要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盡快提升產業層次,提高核心競爭力,使我們的制造業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在國際上處于整個產業的制高點,這是我對創新的理解。
那么就中國制造2025來講,技術創新是裝備制造業的核心。因為我們通常說,科技是技術之源,技術是產業之源。技術創新在制造業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技術創新是我們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基本方法。我們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我們傳統產業的附加值,提高它的產業層次,同時使它能夠在我們整個工業轉型升級當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加大科技進步對傳統工業發展的貢獻度,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
第二,技術創新是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方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未來引導我們產業層次提升的重要方面,如何優化產業層次,使我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競爭當中處于價值鏈和產業鏈的中高端,以至于今后發展到高端,需要我們通過技術創新的有效手段,來提升我們的核心競爭力。這里的核心競爭力,我認為包括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使我們戰略性新興產業真正體現它的戰略性、前瞻性和競爭性。
第三,技術創新也是提高我們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我們現在雖然制造業門類是最齊全、規模也是全球最大,我們經常講一個比方,就是我們在全球產品門類當中,按照大類是39個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我們已經有223個產品品種的產量居世界第一,門類應該說是很全,但是我們也看到,這些產品基本上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所以我們要盡快提高它的競爭力,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在國際上、在產業鏈當中、在價值鏈當中的核心競爭力,使我們的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真正體現又大又強。
記者:我國產業發展主要的瓶頸在哪?
毛偉明:制造業發展過程中的瓶頸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第一,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我們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尤其是核心元器件等還受制于人,對外依存度比較高。我們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包括平時所講的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在現在的條件下,我們還要更多地提倡協同創新的能力。
第二,科技成果轉化還沒有把渠道完全打通。沒有真正形成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的格局。從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企業的研發投入、企業的開發能力、企業的人才積累等很多方面,和我們要參與國際競爭這一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創新成果如何能夠更多地轉化為生產力、競爭力,使潛在的優勢變成現實的優勢和競爭的優勢,在這個方面我們還是有差距。
第三,工業基礎還比較薄弱。比如在關鍵核心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先進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也就是我們講的“四基”方面,我們的基礎條件還不是很強。由于這些基礎的條件比較薄弱,所以我們競爭力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目前看來,在這些方面我們要迎頭趕上。當然,現在進步也很快,我們有一些企業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品牌、競爭力、美譽度,大家也越來越認可、關注。
但總體上看,我們還得要加快我們的技術進步的步伐。

提交
直播定檔!見證西門子與中科摩通聯手打造汽車電子智能制造新范式
重磅議程搶先看|揭秘行業熱點,引領技術潮流
光亞論壇·2024 智能產業聚合高峰論壇舉辦!
新訊受邀參加華為Redcap產業峰會,并榮獲RedCap生態合作獎!
2024年斯凱孚創新峰會暨新產品發布會召開,以創新產品矩陣重構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