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人物專訪

>

NI:不僅關心現在,更著眼未來

NI:不僅關心現在,更著眼未來

——— gongkong訪NI院校市場部經理倪斌先生

      每年一度的NI 高校教師交流會(Professor Day 2013)已經成為了高校教師與學生們暑期最為期待的一場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工程創新盛會。今年NI在歷史名城西安舉辦了第九屆 NI 高校教師交流會,通過以“圖形化系統設計助力創新型工程教學與高效率院校科研”為主題,將NI的“Do Engineering”的理念進行了完美的詮釋,傳遞了企業“不僅關心現在,更著眼未來”的實踐和責任。活動期間,gongkong采訪了NI院校市場部經理倪斌先生對企業與院校合作進行了詳細的了解。

gongkong訪NI院校市場部經理倪斌先生

持續倡導 “Do Engineering”理念

      NI作為一家典型的具有濃厚的工程師文化的公司,對于中國工程教學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發展趨勢有著清晰的認識。它通過扎根中國市場,以培養未來下一代中國工程師為出發點,大力推動院校計劃的發展。理工科背景出身的NI院校市場部經理倪斌先生發現,近年來工程專業的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提高工程專業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在于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學習策略,NI通過舉辦院校活動的主要目的提高學生的動手、團隊合作及思考能力。

      實際上,NI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為工程師和科研人員提供各種工具。其中,NI的圖形化系統設計方法為工程界提供了一個將軟硬件結合在一起的平臺。1998年,NI將“Do Engineering”的理念帶到中國,其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生態系統。NI知道在工程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興趣的重要性,發揮創意、動手實踐、融會貫通才是工科學生真正需要的能力,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根本所在,所以持續倡導“Do Engineering”的理念。

     NI實現了將“Do Engineering”理念與實踐的完美結合。NI以圖形化為基礎的 LabVIEW平臺讓用戶的編程過程更加簡單有趣。并結合專門針對學生開發的硬件平臺,將算法原理與工程設計結合在一起呈現給師生。工程專業的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理論、驗證算法以及實踐應用。

     倪斌介紹,為了適應中國教育現狀,NI鼓勵師生在課堂或課外開展基于項目的學習方式(Project-based Learning),這些融合創意、設計、開發、實踐的綜合性工程小項目,適合3~5個學生合作完成。從活動現場了解到,學生們對這種團隊項目開發方式非常感興趣,認為不但可以提高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團隊合作的精神。

     為了配合基于項目的學習方式,除LabVIEW系統平臺之外,NI專門針對學生開發了myDAQ平臺。作為一款便攜式的數據采集設備,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測量并分析實時信號。集成、便攜的myDAQ可幫助學生以符合行業標準的工具與方法,拓展至實驗室以外進行動手學習。倪斌指出:“該設備非常便于學生動手實踐,并應用一些實際的工程應用于學習中。它便于學生掌握技能,減少實際工作中的學習和適應時間。”

      在引導學生工程創新的過程中,NI并沒有將企業工業產品直接拋給在校學生使用。為了便于學生掌握最新的技術,在工業產品的基礎上做了改進。倪斌說:“將直接的工業產品給在校學生未必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NI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策略,大學低年級學生在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要讓高年級學生保持這種興趣,而研究生階段要在興趣的基礎上鼓勵創新。”

      正是基于NI對工程教育的深入理解與不斷的付出,NI的院校活動已經成為了眾多企業試圖效仿的成功案例,每年參加NI院校活動的人數也在不斷的增長。據了解,今年活動共吸引了來自全國 28 個省/直轄市、192 所高校的 270 余名教師參加。

關心現在,著眼未來

      立足我國高校教育的實際需求,NI將今年高校教師交流會活動共分為“創新教學”、“高效科研”和“卓越工程師”三個專題,不僅向客戶展示了適用于電子電路、信號處理、控制理論、測試測量及通信理論在內的基本學科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還借助這個平臺向參會教師展示了 NI 為支持中國高校的理工科人才培養及加強校企合作而建立的一個完整的院校教學生態系統。這是對我國工程教學有力的補充。它滿足了不同學科、不同課程在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實踐創新、課外課堂及科研訓練等不同環節與高校形成良好的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未來卓越工程師的專題中,NI將第二屆虛擬儀器大賽上獲獎作品進行了展示。這不僅是學生創新創意的實踐體現,是將課堂與實驗所學的融會貫通,也是 NI 與眾多高校建立實踐基地進行項目式教學所積累的豐碩成果。

      談到NI在未來院校計劃時,倪斌用當下流行的詞語“不忘初心”幽默的表示:NI院校計劃希望讓更多的中國學生有機會去“做工程”,無論是在實驗室、寢室、校外課堂、科研項目,或是通過競賽、學生俱樂部,以達到我們培訓未來下一代工程師的目的。

      著眼未來,通過NI院校計劃受益的學生們,或許10年或者20年后,他們將成為中國未來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在工程實踐過程中,無論是在學校、企業、科研院所,他都能體會到NI的工程師文化、踏實務實的作風、以及開拓進取的精神,這也會讓客戶更加放心將項目和合作的機會與NI分享。對此,倪斌總結到:“我們的院校計劃不僅關心現在,更著眼未來。要有長遠的目光和理想,才能支撐我們將院校活動做好做久。”


投訴建議

提交

查看更多評論
其他資訊

查看更多

NI與中汽研數據資源中心共建智能網聯汽車虛擬仿真聯合實驗室

電氣化迫使測試工程師加快速度

NI與NanoSemi合作開展先進的5G測試

NI在CIDEX 2018上強調助力中國新一代軍工技術騰飛

得益“跨界&生態”先天基因,NI加盟ECC力推邊緣計算落地行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