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少龍
掃一掃 看視頻
再龐大堅硬的機器也可以擁有一雙神奇的、柔軟的“手”,溫柔地抓取食物、采摘果實。4年前,高少龍和他的3名校友,為了將這雙柔軟的“手”變為現實,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門附近的一間30平方米辦公室里,一頭扎進了軟體機器人研發的藍海里。
那時候,高少龍還沒想到事業能夠做得這么大:全球范圍內軟體機器人制造領域唯二的成熟公司之一,另一家在美國。他覺得,有機會爭得行業第一,為什么不努力呢?
軟體機器人技術是傳統機械行業里顛覆性原理級創新,它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機器形態,醞釀著無限可能。今年10月22日,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和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手編撰的《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報告》顯示,軟體機器人已成全球前沿技術熱點。
可在2016年北京軟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他們正處在一片空白的“無人區”。
“無人區”里搏一搏,沒準兒“單車就變了摩托”
高少龍經常用“哀鴻遍野”調侃讀書時的機械行業,雖然逃過了“雙手沾滿機油”的工作,但留校當老師讓剛滿30歲的高少龍感覺還是太枯燥了。
一篇由師兄帶回的軟體機器人技術相關論文打破了這份“枯燥”?!俺良?0多年的機械行業竟然還有這類原理性創新”,當時,實驗室里都沸騰了。高少龍也很興奮,興奮之余,他很想為了這種“難得的機遇”搏一把,“讀機械專業這么多年,我還是有底氣的。沒準兒搏一搏,單車就變了摩托”。
再三考慮后,高少龍辭了職,和幾名校友自籌幾百萬元啟動資金,率先走進了軟體機器人研究的“無人區”。這片“無人區”毫無參照可言,一切都是在不斷摸索中前行,取得小成功就向前繼續,失敗了就換個方向繼續走。
起初,他們用市面上的硅膠材料生產了測試夾爪,可抓取異形物品幾百次后就壞掉了,根本滿足不了工業生產使用。“這怎么能行?”他們不得不從最基礎的硅膠材料研發做起。
在幾千種材料中多次對比、反復實驗,在漫長而又枯燥的過程中,夾爪的壽命也在增長??墒?,“多長的使用壽命才算符合標準?”面對空白的國內市場和信息閉塞的國際市場,高少龍硬著頭皮一拍腦袋,“那就300萬次”。那時他們還不知道,在美國唯一的競爭對手的產品,壽命為30萬次,僅是他們的十分之一。
問題接踵而至,但高少龍選擇了“正面剛”。即使讓夾爪不分晝夜進行抓取,完成一次標準的壽命測試也要長達3個月。很長一段時間里,夾爪根本不能達標,一次次地重新開始嚴重拖延了研發節奏。
“這肯定不是長久之計”。團隊再三研究,一個全新的方案浮出水面:把壽命測試搬進計算機程序里。幾個月后,這套數字化科學研究體系初見成效,以前笨拙地“苦等三個月”,變成了“喝杯茶”的時間,幾分鐘就搞定了。如今,公司不僅基本實現了軟體機器人數字化設計,產品迭代速度也大大提升。
“小螞蟻”邊吃“大蛋糕”邊推動建立行業標準
第一代產品推出,公司客戶就主動“送上了門”。
一家機代工廠從當時的一篇微信文章上看到了軟體機器人概念,非常周折地找到了他們,下了一筆急單。訂單量雖然不算太多,但只給了他們兩個月的生產時間。沒有自己工廠的他們第一次吃了產能告急的虧,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終他們僅生產出100多萬元的產品。
“必須要建工廠!”自此兩年里,他們建立了兩家工廠:一家工廠生產核心產品即柔性夾爪,一家公司生產相關生產線上使用的設備。
慢慢地,開始有來自各行各業的新客戶找上門來,可夾爪的銷量卻遠沒有想象中火爆。一家食品公司找來,第一次僅買了8套夾爪,用來做蛋餃分選。夾爪設備在生產線上可以高效率代替人工,“為什么不多配備智能夾爪呢?”原來,生產線上的老設備還沒到淘汰期,還不能全部換新,一旦到了淘汰期,生產線改造才能進行。這讓他們放下了心,“這是一個全新的技術領域,市場還是要慢慢培育”。
隨著人工成本的持續提高和產業自動化升級的訴求,市場對軟體機器人的呼聲在不斷擴大,軟體機器人細分市場也迎來了新的拐點。沒多久,上述那家食品公司又找來,一次性購入300多套設備。
在市場里摸爬滾打遠比待在實驗室里要面臨的問題多。一次與客戶的交流,讓他們發現整個行業有個“很可笑”的大問題:設備維修進行溝通時,他們自己稱其為“夾爪”,用戶中有人叫它“手指”,有人叫它“執行器”,還有人叫它別的名稱。從零部件名稱到定損名稱,沒有任何統一概念,高少龍他們專門查閱了國外的行業相關資料,發現也沒有既定的行業標準?!斑@怎么交流?”
行業健康發展也離不開標準的建立,這些年,他們一點點從細枝末節進行標準歸納,推著行業向前發展。
“有時候也羞于說,我們竟然也能成為行業第一”,高少龍至今都覺得,面對廣闊的市場前景,年產能已達1億元的他們仍然感覺是“小螞蟻在吃大蛋糕”,產能上的不足,也將是他們長期面臨的問題。
有雄心壯志,但路還得一步一步走
今年,“夾爪”又有了新伙伴——SRT軟甲手部康復機器人,幫助中風偏癱患者進行手部康復訓練。這款產品是公司正式進軍醫療行業的“代表作”。
可最初,公司的新業務方向沒有被投資人認可?!耙恢鄙罡粋€細分垂直領域不好嗎?”投資人還是希望他們的項目“小而美、產業鏈精準”。
高少龍理解投資人的建議,但這個在他們心中盤桓了4年的想法實在難以割舍。經過多方溝通,他們終究頂住了壓力,用了4個月時間將這款醫療康復機器人推出,填補了手部康復器具的空白。
之所以研發這款醫療康復產品,是源于他們發現很多中風患者經過治療后,家屬往往還需要請假3個月去幫助他們進行康復訓練,3個月黃金康復期結束后,他們往往還要面臨終生的訓練,“胳膊的康復訓練可以靠自己,但手部康復必須要有人幫助”。
SRT軟甲手部康復機器人是一臺主機連接著一只特別的“手套”,患者把這“手套”戴在手上,就可以由機器人協助進行柔性關節訓練。高少龍覺得,“康復機器人的銷售價格并不高,是我們的一份社會責任感,技術終究要服務于生活、服務于人類”。
其實,在這款產品研發之前,高少龍設想過研發假肢。但是假肢的連接處必須由醫院進行操作,同時還涉及骨骼支撐,而他們擅長的軟體機器人只是“肌肉”層面,于他們而言設計研發周期太長了,“雖然我們有雄心壯志,但路還是要一步一步走”。
創業4年,高少龍一直覺得這是一段“幸福的旅程”。在他看來,“我們趕上了技術創業的黃金時代,就像軟體機器人技術傳入國內恰好被我們了解,不是我們選擇了技術,而是技術選擇了我們?!?/p>
“曾經在改革開放的很長時間里,國外一直是我們對標的標桿,學習他們的科技、體系甚至消費市場,這樣形成的路徑依賴是非常有害的。中國就應該有中國的特點,在技術和產品上永遠爭第一,不斷吸收新技術,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是一個技術創業公司的本分?!?/p>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